格局不妨再放大一点
赵竹帛
(2016年6月)
曾国藩讲:“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格局来自胸怀,与视野密切相关,心有多远,未来就有多远;格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未来的成败决定于格局,格局大小决定着未来成就的大小,正所谓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
从文学史上看,无论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还是司马迁、杜甫、曹雪芹,这些文学巨匠的共同特征,都具有对社会生活的强大包容、涵盖能力,这些人对“人生活的一切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通过1812年卫国战争,把众多人物与事件组织到一起,描绘了俄国社会整整一个时代;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则有“欧洲文明百科全书”之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描绘了我国上世纪80年代城乡广阔的社会生活,至今让人刻骨铭心。对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人而言,创作的格局大小决定作品的水平,格局小,力量较弱;格局大,就能够深入人心。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亦然,其格局大小决定了成就高低。80多年前,第一次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站在井冈山黄洋界哨口问红军战士,从这里你看到什么?有的回答,看到了挑粮上山的挑夫和山中砍柴的樵夫;有人说,看到被打败溃逃的白匪;有的说,看到了江西和湖南。毛泽东说,站在井冈山,还要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
大格局的人当有家国情怀。一个自觉把自己的命运与众人、集体的利益甚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人,视野与胸襟就宽宏容大,就能在任何情况下先公后私、大公小私,就能以国为重,以公为重,以党为重,以民为重。只因有家国情怀,广大公职人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才能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大格局的人当有担当气象。其心中不应仅仅有诗与远方,还应有责任与担当。习近平讲“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担当反映格局,格局决定担当。处在低端的人群,才能是衡量的第一标准;处在中端的人群,品德是衡量的第一标准;处在高端的人群,做人的格局是衡量的第一标准。重任来了担得起,压力面前扛得住,关键时刻站得出,需要之时顶得上,有横刀立马、舍我其谁的气概,有百万军中可取上将首级的勇气。这就是担当,它源自责任和使命,源自胆略和自信,更源自大格局。
大格局的人当有宏大志向。其应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吐吞天地之志,不应把自己局限在自我划定的圈子里,首先心里需要有他人,需要胸怀一个完整的外部世界,需要满怀悲悯,需要为世间发生的一切热泪盈眶,他心里装着众人、集体、民族、国家,因而心里就容不下功利的盘算,进而看得更高远、更广阔,更有可能永远为地平线上的天际所无限吸引。 对外能够服众,对内能够保持以大局为重的清醒,做出明智的人生选择。而做大格局的途径,则是对自已一种全方位的打造,知识结构、适宜的平台、丰厚的人脉关系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等,都将为人的大格局增威助力,直至搭建起展现事业风采的舞台。格局不大的人对瞬息万变的大势不知,对已然变化的时机不在意,习惯于斗室之间自弹自唱,满足于得过且过,沉湎于今朝有酒今朝醉,患得患失于狭小利益。格局小的人,会使亲近追随自己的人疏远,会使机遇丧失,会使事业进展受阻,会使自身心厌生忧。
现在不少人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格局不大,更多的时候不在于自己不想、志向不远、立意不高,而在于没有具体而微小的站脚立足之地,没有从生活的土地上的缕缕晨雾、斜阳黄昏中萌生出冲动激情,没有与生活在现实中一个个人的具体命运休戚与共,没有翻开历史的褶皱走进去再走出来。 只有仰望星空,把责任举起头顶,心中有家国情怀,不计较生活当中所遇到的繁琐之事,珍惜当下,才能从高处和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万事万物,就很容易分清轻重缓急,从而可以更高效地完成自己所应担负的任务,可以用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处世为人。 “把人生格局放大一些,站在更高的地方看奋斗的目标和意义,快乐就会降临。”这好似一个叫潘石屹说的比其拥有的亿万财富还有价值的一句话,此语可与读者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