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郦食其想到的
赵竹帛
周末闲暇,朋友几位相聚,免不了又是一番胡吹乱侃,其一朋友讲:有些人既没有经世济民之功,也无安邦定国之绩,更无诲人遗教的宏论,仅仅凭一两句话就能名垂青史、誉满天下。此语听来,颇觉得有点不是那么回事。闲翻史书,真还发现了一位为我朋友的“歪曲”提供了佐证。公元前204年,岁在丁酉,楚汉之战正酣。刘邦一再败退,这时,广野君郦食其力谏刘邦:“臣闻知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刘邦采纳其议,后转危为安,夺取了天下。郦食其以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列国,为刘邦建立灭秦抗楚“统一战线”做了重大贡献。但其功早已淹没于荒野之中,鲜有人知晓,可他的一句“民以食为天”却流传下来,并被中国的历代君民奉为真理。从此,郦食其也就在辉煌灿烂的典籍史册上占有不可缺少的一页了。
郦食其实在不凡,因为他点破了天下谁也回避不了的命题——吃的重要性。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从哪个方面看,吃,都不是一件小事。告子曰“食色性也”没有食,连最令人激动的色都无所寄托。正因为如此,历代历朝为数众多的人为了满足吃的欲望而辛勤劳作,有的人甚至不惜性命而造反;也正因为中国人特别注重吃,才使其又有一个文雅的说法—饮食文化并天下闻名,中国餐馆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就是明证。有人说:中国人是世界上吃的最广泛的民族。天上飞的,地上爬的,土里长的,水里游的,几乎什么都可以吃,中国人不但什么都可以入嘴,而且吃的讲究、吃的精美、吃的艺术。地道的中国吃,讲究五味三材九沸九变;中国人的烹调,讲究色、香、味、形俱备。洋鬼子们那种“半生不熟”的做法,“生拉硬拽”的吃法与地道的中国吃能比吗?!在中国菜肴里,哪怕是用十分普通的原料制作,不光色形味香,连其名称、器皿也都有非常艺术化的斟酌。二千多年前就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得其酱不食,割不正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关于怎么吃的理论。中国的吃的确可堪称世界一绝。大散文家梁实秋在其散文集中就有专门一集《雅舍谈吃》,文中从西施舌到生炒鳝鱼丝,从水晶虾片到芙蓉鸡片,洋洋洒洒,梁先生一口气写了近60种美味佳肴的吃趣,读后令人垂涎欲滴。
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表现为吃的艺术化,还蕴藏着大量带有思辨意味的哲学理论,使人深受启迪,老子《道德经》所云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一例。据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罗纳德·里根就非常欣赏这句话。可见,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使生命之流脉得以传递下去;吃还推动了审美情趣的升华,吃还能使为政者治国平天下时有所顿悟和警惕。
民以食为天,吃是重要的;可怎么吃?吃什么?怎样才能保证吃的讲究且吃下去重要不重要呢?可有些人可能因为吃得精美或没因吃而发愁,就头脑发热,就轻视使人能吃下去且吃得精美讲究艺术得以保证的农民,就可以减少对农业的投入和关注,就可以成为饕餮之徒,就可以……这一切因吃而派生的话题是不是应引起全社会的深思?
我想,到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郦食其的名言“民以食为天”。有些人,尤其是那些讲究吃的人和“肉食者”不要因为吃得精美而忘记那些因吃而发愁的人们,还应该沿着怎样保证大家都能吃下去且吃得精美这一思路想一想,往深处想一想。有的人不应仅仅想一下就可以了,还应该干点什么。
(1995年6月6日写于省委办公厅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