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战争,似乎只有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才愿意去回忆,因为那里有他们的青春岁月和如火的激情。可如果让我这个年轻人去“回忆”战争,那就困难,因为在我的脑海里没有这段记忆。只有我祖父那一代人,才会对战争有着亲历者回忆的资格。那种记忆是刻骨的、难忘的、血淋淋的。只是,我的祖父从未向我们提及过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这也难怪,祖父兄弟三人,一个是共产党,一个是国民党,另一个就是祖父自己——伪官吏,让祖父这个“伪官吏”给我们讲述战争确实是困难的,尽管他只是在伪政权做一些简单的日语翻译工作,但也会让人联想到《小兵张嘎》里的那个胖翻译,虽然祖父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知识分子。
祖父一共兄弟三人,都是念过高等专科的人,这也说明曾祖父家教之严格。祖父的哥哥,也就是我的二爷爷,在念高等专科的时候,就已经是中共的地下党员了,后来参加了自己的队伍。祖父的另一个哥哥,就是我的大爷爷,在念高等专科的时候却成了国民党的秘密成员,对于那个组织,我不太知道具体的名称。想想看,这就像时下最流行的谍战片,祖父的家庭里充满了暗战。不过,时间就像是一块绘图用的橡皮,即便是最激烈复杂的文字也会让它消失于无形,正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了。
二爷爷是一个非常倔强的老头,虽然我和二爷爷接触的时间不长,他那种硬朗的个性却让我记忆深刻。他的这种性格也似乎正符合了那个年代共产党人的普遍性格。但是,时间再一次证明了它的强大,再硬朗的性格也敌不过时间的刷洗。二爷爷老了,真的老了,走路已经开始用拐杖了,看东西的眼睛也越来越混浊,再也不是那个穿着解放军军装,昂首阔步的样子了。二爷爷离着去那个世界的时间越来越近了,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即将踏上去另一个世界征程的时候,二爷爷提出了一个要求,他想去西柏坡看看。在西柏坡博物馆里,有一封信,是黑龙江靠山屯农民写给毛主席的信,他想再去看看那封信。
其实,关于那封信我是知道的,当然也仅限于知道。父亲在某年曾去过西柏坡,在那儿他看到了那封信,他一看到那封信就想起了二爷爷。在这之前,父亲从来不相信有那么一封信,尽管二爷爷在他小时候经常给他讲啊,咱们老家靠山屯的农会给毛主席送信的故事。讲那个负责送信的通讯员小赵,就是二爷爷的战友。父亲从西柏坡回来之后,便打电话给二爷爷,说,在西柏坡那里看到了那封信。二爷爷拿着电话,重重地叹了口气。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二爷爷居然打电话让我陪他一起去。二爷爷一辈子没有孩子,老伴儿又在多年前去世了,现在只剩下二爷爷一个人。我虽然觉得陪二爷爷出远门有风险,但是,我也没有别的选择,而且我对那封信也充满了好奇。
在这里再现一次当年的情景吧。
通讯员小赵骑着马,东渡了黄河之后,沿着太行山,已经走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了。虽说他是个解放军战士,但他可不能穿军装,绝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从外表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打扮。尽管晋察冀已经是“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了,但是,敌情还是相当复杂的,绝不敢大意,说不定什么时候,从山里的什么地方,叭的一声,打来冷枪,人就“光荣”啦。作为一名年轻的革命战士,虽然说一入伍就做好了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捐躯的准备,但是,重要的是,他现在是一名信使,党的信使,靠山屯老百姓的信使,一定要千百倍地提高警惕,千万不能忘了自己所肩负的任务是何等重大!这是通讯员小赵出发之前,时任通讯连连长的二爷爷再三叮嘱他的话。
通讯员小赵是专程去西柏坡送信的。
正是晚秋。太行山上的野酸枣子树和农家院里的大红枣都熟透了,红彤彤的,那些柿子树上也挂满了金灿灿的柿子,像新媳妇似的,真好看。是啊,无论咋讲,伟大的解放战争已经过去了,眼瞅着全中国就要解放了,再抬头看着那些红彤彤的枣子、金灿灿的柿子,你说,这心情得多好。
小赵骑着马,一边哼着东北小调,一边欣赏着太行山的美景。只是这几天晋察冀的天气可不太好,秋雨不断。刚翻过一道山梁,乌云就上来了,风也猛烈得很,把马鬃都吹得飞了起来。小赵在马上直了直腰,勒了勒缰绳,眼睛紧盯着前方,心里突然升起了特别壮烈的感觉。
天色将晚时,居然大雨滂沱了。小赵心想,雨大路滑,人不歇,马也得歇一歇呀,那马是自己的革命战友呢。于是,小赵就牵着马去了附近的那个村庄,敲开了村头的那户老乡的院门,隔着院门对老乡说,自己去看亲戚,错过了宿头,天又下雨……
老乡打开柴门,探着头问,有路条吗?
有呢,有呢。
小赵赶紧取出路条给老乡看。其实,小赵已经看出来这个老乡并不识字,但是,他知道那个刻有镰刀斧头的大印老乡一定是认得的。
老乡歪着头,端详了一会儿路条上的那个刻有镰刀斧头的大印,说,赶快进来吧,这雨下的,嗨,怕是村头的小河又要被灌满了。
晋察冀边区的老乡就是朴实啊,而且十分热情,给他端上了热腾腾的莜面疙瘩和大枣糕。小赵这一路上也没吃到这么可口的东西。吃饱了,又烫了烫脚,然后便枕着装信的褡裢睡下了。蒙眬之中,小赵好像又回到了临行时的那天,我的二爷爷,即那个当时的通讯连连长再三嘱咐他,小兔崽子,你给我记住喽,路上就是把你自己丢了,也不能把信丢了。我的话你记进脑壳没?小赵说,进了!就是把自己丢了,也不敢把信丢了。
窗外的雨还在哗哗地下呢,而且越下越急,像天上有一支大部队行军赶任务似的。就在这大雨之中,老乡已经出去给小赵的马喂了两遍草啦。咱可别自作聪明地以为边区的老乡眼拙,其实他一眼就看出来,这个虎头虎脑,一脸孩子气的后生是咱队伍上的人。瞅他脚上那双露了脚趾头的鞋,身上那件满是补丁的褂子,手上的老茧……老乡只是不该问的不问就是了。
第二天一大早,通讯员小赵就告辞了,说,大爷,打扰了。然后拿出钱给人家。可人家不要,还特地给他带上莜面糕和枣糕当干粮。
老乡说,有道是,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带上吧,这东西最抗饿啦。
可小赵还是悄悄地把钱塞到了老人家的口袋里。小赵就是庄户人出身,他知道在地里刨食儿吃的庄稼人,日子艰难哪……
回过头来说,1948年3月23日那一天,毛泽东同志告别了他的老青马,从陕北的吴堡县东渡黄河。想想看,三月的天气,乍暖还寒,黄河水刚刚融化,正是跑冰凌的时候。毛泽东坐在小木船上,由几个战士护卫着,在黄河上绕过从上游冲下来的一块块硕大的冰块,绕过一个个激流险滩,好不容易到达了对岸。毛泽东下了船,回首黄河和迷濛中的黄土高原,点了一支烟,感慨地对身边的战士说,黄河真是一大天险哪!如果不是黄河,我们在延安就住不了那么长时间,日本鬼子打过来,我们可能又得到什么地方打游击去了。毛泽东看着携带着无数冰凌一泻千里的滔滔黄河,对身边的战士说,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蔑视我们这个民族。
几个随行的战士直点头。
早在毛泽东到西柏坡之前,就是1947年的7月至9月,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的中央工委,就先一步来到晋西北等地点进行中央委托的选址工作。最后,他们选定了西柏坡。这地方有山有水,有林子,人家又少,易于隐蔽。他们一到那儿,就以建学校为名,立即组织腾房和建房工作。西柏坡村有300多人,80多户人家。解放了,穷苦农民翻了身,多高兴啊,分田分地,村里的那些婆婆嘎嘎乐得直拍大腿,说,这辈子能赶上咱受苦的农民当家作主,这是托共产党毛主席的福哇。所以,他们听说咱们的部队要在这里建学校,腾了房子,还给他们盖新房子,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咱们一起干。当地的农会还成立了“穷人乐剧团”,真是又生产,又劳动,又娱乐。其中最受欢迎的歌曲就是《高楼万丈平地起》:“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边区的太阳红又红,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毛泽东。山川万里气象新,五谷生长绿茵茵,来了咱们的毛主席,来了咱们的毛主席,挖断了苦根翻了身,翻了身。”
聂荣臻司令员看了在西柏坡演出的“穷人乐剧团”,高兴地称西柏坡是“中国的乌克兰”。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刘少奇和中央工委的同志们,在这个河北省西部的小山村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会场就设在西柏坡的打谷场上,事先搭了大布篷,用来遮挡太阳和雨。六七月间,各个解放区的一百多位代表已经“冲破了敌人的层层封锁线,穿过硝烟弥漫的战场,风尘仆仆地来到西柏坡参加全国土地会议”。让耕者有其田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就是在西柏坡正式向全国公布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还说,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中国土地法大纲》一公布,全中国的农民兄弟腰杆子硬了,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分浮财的土地运动。远在东北哈尔滨顾乡区的靠山屯,就是通讯员小赵的家乡。靠山屯的乡亲们全都沉浸在翻身当家作主人的喜悦当中,载歌载舞,分田分地分浮财。他们最爱唱的调调是:“晴天霹雳一声响,布棚下面创辉煌,打土豪烧地契,喜笑颜开分田地。共产党使咱翻了身,咱要报答党的恩。去支前,去参战,人人争到打蒋第一线。”
早在1946年3月28日,三五九旅就进驻哈尔滨了,国民党跑了,哈尔滨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大城市。共和国的长子嘛。
通讯员小赵就是在靠山屯参加的解放军,就在二爷爷的通讯连里当通讯员。当时解放区人民发出的口号是:“最后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单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上战场。”二爷爷看小赵人挺机灵,手脚也很麻利,一分钟也闲不住的样子,不仅枪法好,马骑得也漂亮,就收他当了通讯员。当了通讯员的小赵每一项任务都完成得非常出色,多次受到二爷爷,即通讯连连长的表扬。在和连部的干部闲唠嗑儿的时候,二爷爷说,这个小兔崽子,跟打了鸡血似的,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然后向连党支部建议把去西柏坡送信的任务交给小赵。指导员说,行啊,这小子能吃苦,生存能力又强,就让他去吧。
这个去西柏坡送信的任务,恰恰跟小赵的家乡顾乡区的靠山屯有关。小赵他们屯儿有一个叫李学斯的农民,苦大仇深,比老电影《暴风骤雨》中描述的元宝屯的那个赵光腚还赵光腚。解放了,李学斯被乡亲们推举为靠山屯农会的会长。在打土豪、分田地、分浮财的斗争中,李学斯分到了一件猞猁皮大衣,一顶水獭帽子,一双大皮靴和一双厚厚的毛袜子。正所谓,翻身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他抱着这些分来的东西说,要是没有毛主席,咱三辈子也穿不上这样好的东西。我要把这些好东西送给咱们穷苦农民的救命恩人毛主席,让他老人家穿得脑脑(暖暖)乎乎的,好领导全国人民早日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李学斯对乡亲们说,咱们再给他老人家写一封信中不?
全屯的老百姓都热烈响应。虽然李学斯是农会的会长,是领导了,可他没念过书,斗大的字不识一筐。他只好请土改工作队的同志替他们给毛主席和党中央写了一封信。
李学斯对工作队的同志说,我念,你写。
……
在小赵送往西柏坡的信件当中就有这封信,还有靠山屯送给毛主席的衣物。临行时,当连长的二爷爷爱惜地对他说,听着,小兔崽子,路上冷,实在抗不住,就把包里的那件猞猁皮大衣披上,别整埋汰了就行。
小赵说,连长,那可不行,给首长的东西咱可不能穿。
二爷爷说,好。不过,别太死心眼儿啦,重要的是把信及时送到,完成任务。冻坏了身子,冻病了,你咋及时送到哇?
小赵笑嘻嘻地说,没事儿,连长,你别忘了咱是猎户的儿子,就连这几件送给首长的皮货也是俺爹和俺三九严寒上山打来的猎物呢,最后让靠山屯的大地主家霸去了,又做皮袄又做皮帽子的。
二爷爷说,噢,是这么回事呀。
小赵说,那时候俺和俺爹去打猎经常在深山老林里打小宿,丁点事儿没有,都摔打出来了,连长放心吧。
二爷爷啥也没说,他真是挺心疼这个一脸稚气,刚刚入伍的小战士……
小赵并不知道乡亲们在给毛主席的这封信里都写些啥。信是封好了的,信皮上用毛笔写着:毛主席亲收。寄信人是:哈尔滨顾乡区靠山屯翻身会。
北方的春天不像南方,仍然寒风凛冽,直驱肌骨。骑在马上的小赵冻得瑟瑟发抖,好在他里面穿了一件兔毛坎肩儿“火龙驹”。只是,这不断下着的雨让他有些恼火,心里也非常着急,他恨不得一步就到西柏坡,万一能见到毛主席那就太光荣了。
其实,小赵并不知道毛主席是在西柏坡还是延安。但是信上写的是西柏坡,收信人是毛主席,这让他觉得毛主席八成就在那里,不然就让他把信送到延安了。想到这儿,小赵就不觉得冷了。入党誓言里不是有那么一句,要“对党有信心”嘛。小赵觉得一个通讯员不但要对党有信心,还要对自己的判断有信心才行。
这一路,小赵披星戴月,马不停蹄,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千里走单骑,在万里长城脚下饮马,风餐露宿,行程几千里,终于进入了逶迤绵延数千里的巍巍太行山。牵马趟过了桑干河,眼瞅就快到西柏坡啦。
这一路上,通讯员小赵收获可真不小。无论他借宿在哪个农民家里,人家都会给他讲好多好多晋察冀边区抗日的故事,还有流传在太行山麓的英雄事迹,像平原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小送鸡毛信,小英雄雨来,爆炸英雄李勇,创造“麻雀战”的全国民兵战斗英雄李殿冰。听说爆炸英雄李勇在晋察冀边区群英会上,被授予了“晋察冀边区爆炸英雄”的光荣称号,并荣获“一等战斗英雄”奖章一枚,骡子一头。这些英雄的故事早就在全中国的解放区到处流传。所以呀,小赵出发的时候,通讯连的连长,我的二爷还常说,晋察冀可是个好地方,我做梦都想去看看呢。意思也是很羡慕小赵。
这一路小赵也真是大开了眼界,长了不少知识。借宿在滚龙沟的那天晚上,他问房东老爷爷,这里为什么叫滚龙沟啊?老爷爷说,当年王莽追刘秀,刘秀就是从这个山坡滚到沟里去的,所以,后人就叫它滚龙沟,也叫主投沟。房东老爷爷说,过去地主黄一霸着这条沟,硬说是他家的风水宝地,不让穷人进去。可他既不姓王也不姓刘,怎么成了他家的风水宝地了呢?现在咱贫农翻身了,有共产党毛主席和边区政府给咱们撑腰,谁都能去瞅瞅。嗨,那里的野枣子可多了,又大又甜。就是你着急走,不然我带你过去看看……
在太行山这一路上,骑着马的小赵看到这一带的人家并不多,不过没关系,饿是饿不着,每一户借宿的人家都给他带足了干粮。就算是错过了宿头,还有这满山遍野的野柿子和野枣子呢。那个老爷爷还特地给他带了不少大枣,说,这是滚龙沟的枣子,味道不一样,鲜得很哩,带给西柏坡咱部队的同志尝尝。
这个任务对小赵来说,真的是没什么困难,就是路途遥远,心里着急,恨不得一步就迈到西柏坡。
通讯员小赵走了差不多两个多月,终于进入了西柏坡的地界。
到了滹沱河边,这里刚刚下了一场大暴雨,滹沱河暴涨,水流很急,很猛,挟裹着泥石和树枝跌跌撞撞地往下冲。牵着马的小赵看到那边有三四个背着书包的小孩子也因为河水暴涨回不了家,正在那河边玩儿。
小赵过去问那个叫六小的孩子,这河咋能过去呢?
六小说,过是过不去了,只能等着水小了,大家手拉手就能过去。现在就等着吧。你干啥的?也是到西柏坡来上学的吗?
小赵说,是啊是啊。
当年刘少奇同志率领着中央工作委员会到西柏坡的时候,一切行动都是保密的,对外只说部队要在这里办学校。因为蒋介石的特务很多,保密工作当然非常重要。所以,外界并不知道这里是党中央的临时驻地。就连小赵自己也吃不准党中央和毛主席是否住在这里。连长让他把信送到西柏坡,他送到就是了。
但是,我党的高级干部和各野战部队的高级将领都知道,毛泽东同志就是在西柏坡指挥了著名的辽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战役,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也是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就是在这个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所以同志们说,新中国是从这里走来。
……
六小和另外的几个小孩子并不因为过不去河而发愁,反而还都是很高兴的样子,似乎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他们捡些柴火在河边点燃取暖,还招呼小赵过去烤烤火。
小赵一边烤火一边问,为啥叫滹沱河呀?
六小说,听我爷爷说,这里的水流很急才叫它滹沱河的。
小赵说,没听明白。
六小说,嗨,你真笨,滹沱,滹沱是水流的声音。水大的时候,能把山的枯树、枣树和梨树连根冲下来。
小赵问,这里有鱼吗?
六小说,有呀,还有王八和黄鳝呢。
小赵说,那可是好东西。
六小说,这算啥好东西,我们抓了都是喂猪的。
反正也没事儿,小赵便和他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小赵的年龄也不大,才十六七岁,充其量也不过是个大男孩儿。
小赵问,你们这儿抓鱼怎么抓呢,也像我家乡那样下挂子用网挂吗?
几个小孩子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说,我们可不用网。
小赵很奇怪地问,那咋捕鱼呢?
六小说,用鱼篓呀。我们几个小孩子全都脱光腚,躺在河里,把河水憋起来,只留一个口,把鱼篓放在那里,半天下来,每人都能整半篓多鱼呢。
小赵说,水这么大,那不把你们几个光腚小孩子都冲跑了。
六小说,真笨。我们躺在旁边的小河汊里。
小赵说,噢,我说呢。那,抓回来的鱼咋吃?用大酱炖吗?
小孩子说,那还不简单,我都会做,大锅里放上水,再放上粗盐,炖就行啦。
小赵咽着口水问,好吃吗?
小孩说,可好吃了。
说着,六小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藕荷色的糕点,说,大哥哥,你饿了吧,吃这个吧。
小赵问,这是啥?
六小说,趴糕,可甜啦,吃吧,我奶奶往里放了枣呢。
……
太阳偏西了,西天上好看的火烧云落到滹沱河里了,看上去,绚丽的滹沱河的河水小了,但六小却说,还得再等一会儿。
小赵问,你知道西柏坡住些什么人吗?
六小说,不知道。不过,那里的骑马的人多,挎盒子枪的人多,连站岗的解放军战士都挎盒子枪。
另一个小孩儿说,年纪大的人也多。
六小说,对。听说是一个解放军的学校。我们老百姓是不能进到那里面的。大哥哥,你到那里干什么去?
小赵说,看一个亲戚。
六小说,那里有你的亲戚?
小赵说,是东北老乡。
六小说,哦,那你能进去。
小赵问,那里的人咋样呢?
六小说,那里的人可好啦。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学校里住,有的人还住在我们的老乡家。他们还帮我们老乡家干活儿,买粮食买菜呢,都是给钱的。大哥哥,你不知道这里是解放区吗?
小赵说,我当然知道。
六小问,那你知道解放区是什么地方吗?
小赵说,这……
六小说,天堂。
……
滹沱河的水越来越小了,试一试,虽然水还有点儿深,但骑马过去没问题。于是,小赵就把六小这几个小孩分几次驮过去。
驮到对岸去之后,这几个小孩把小赵送到了西柏坡村的岗哨那儿。
六小说,大哥哥,我们只能送你到这儿了,里面不让我们进,咋办呢?
小赵说,那我也没招儿呀。
六小悄悄地说,你不是有老乡在这儿嘛。哪天你和你老乡说个情,让我进去看看呗,就说六小也像放牛的王二小一样,当过儿童团的团员呢。
小赵说,我知道了,争取争取吧。
说着,小赵和那些孩子挥手告别了。
……
当时毛主席就在西柏坡,他收到了由通讯员小赵送来的哈尔滨顾乡区靠山屯农会写来的信,收到了穷苦农民李学斯送给他的猞猁皮大衣等衣物。当然,小赵并不知道乡亲们在信中写了啥。但是,陪着二爷爷到西柏坡博物馆的我却看到了信的原件,信是这样写的:
“毛主席呀!没有您我们真要饿死啦,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的衣服、粮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我们)一定打倒大地主,打倒反动派!眼看到了冬天了,您那里很冷吧?给您捎去了一件皮大氅,一双靴子,一双毛袜,一顶帽子。这是我们的翻身果实,也是我们的一点点心意,请您收下吧。我们都想看看您 ,难的是又这么远也见不着您,请把最近的照片给捎一张来哟。向您敬礼!”
落款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九月十日哈尔滨市顾乡区靠山屯全体翻身农民。(现南岗区王岗镇的靠山村)
西柏坡的研究员老周说,毛主席收到这些礼物时,非常高兴,并写了收条。1949年毛主席在进驻北京之前,将这四件珍贵的礼品和信都交给了当时的河北省平山县档案馆,1977年,这些文物从县档案馆移到现在的西柏坡纪念馆。
在参观西柏坡纪念馆时,还有一个文物引起了二爷爷的注意,就是火盆。记得当年小赵进到西柏坡村的时候,办完了所有的交接手续之后,回到招待所休息。那个年轻战士就把这样的一个火盆端到他的跟前,那个年轻战士还说,毛主席的屋里用的也是这样的火盆。你先暖和暖和吧。
西柏坡的火盆其实很简陋,就是用几块木板钉了一个小架子,上面放一块儿铁皮,把烧红的炭放在下面,用于取暖。
那个战士在和小赵聊天时说,毛主席就喜欢在火盆旁看书……
饱含泪水的二爷爷嘴里轻声地念叨着,小赵,我看到那个火盆了,站在它旁边确实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