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黑龙江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中国式摔跤比赛在哈尔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大戏台落下帷幕。历时3天的153场激烈角逐,26枚金牌各归其主。哈尔滨队斩获其中的10枚金牌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成为本项赛事的最大赢家;佳木斯队收获8枚金牌;牡丹江队夺得6枚金牌;双鸭山队收获2枚金牌。
本次比赛设男、女甲乙组共26个级别,来自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双鸭山、鸡西的16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赏传统国跤 品民族文化
在中华巴洛克的古色街道与大戏台比武擂台的交相辉映中,一曲民乐合奏《沧海一声笑》拉开了省运会中国式摔跤的比赛序幕。国跤手们站在擂台上,威风凛凛,仿佛武林高手比武对决。台下不时传来观众们的叫好声和助威声,将比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三天的比赛,吸引了不少观众。有土生土长的老道外人,有闻讯而来的本市市民,还有旅游到此的外地游客。男女老少驻足于此欣赏比赛,乐在其中。
尽管秋风微凉,86岁高龄的赵奶奶依然坐在电动轮椅上观看了两个多小时比赛。作为一个老道外人,赵奶奶对老道外的历史和文化如数家珍,对观看这样的传统体育赛事更是自得其乐。“我小时候,就听说百花园这边总有摔跤的,可热闹了,可惜我没看过,今天终于看到了。希望以后能多举办一些能来到老百姓身边的比赛活动,年轻人也更应该把这个咱们国家的民族体育传承下去。”
育民小学二年级的石钰泽在姥姥的陪同下,每天都来观赛。“看了两天比赛,我也想学习中国式摔跤。因为一下子就把对方摔倒了,真是太酷了。”石钰泽兴奋地说。
观众中,65岁的宋女士操着一口上海话为同伴讲解着比赛。“我们是到这边来避暑的,上海40多度,热死人啦。今天刚好来这边转,没想到这里举办比赛,我们就坐下来看比赛了,我们也是第一次看,这个比赛非常精彩好看,对培养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和意志品质都很有好处,应该更好地推广普及起来。”
中国式摔跤是省运会唯一一个将赛场置于室外的单项比赛。之所以如此,裁判长宫照麟介绍说:“把赛场设在道外中华巴洛克进行室外比赛,一是中国式摔跤在上世纪30年代来到这里,这里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二是要让中国式摔跤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重归到群众中,更加接地气,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参与这项运动。三是通过赛事,促进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助力经济发展。”
在龙江也曾盛极一时
摔跤运动历史悠长,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早期人类抗击野兽的生存技能,也是征战沙场的军事技能,更是强身健体、锤炼意志的体育运动。千百年来,中国式摔跤不断融合发展,在清朝时期达到鼎盛,从宫廷到民间逐渐成为一项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盛行于京津冀地区。民国时期,清廷摔跤手散落街市,收徒传艺。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式摔跤在哈尔滨生根,在老道外巴洛克百花园发芽。在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的盛行后,几经沉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民族自强和文化自信的精神指引下,中国式摔跤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关怀,民族体育、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再一次焕发生机。在此背景下,阔别大赛三十年的中国式摔跤重归全运会等全国重大赛事,并且走向国际赛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式摔跤在黑龙江发展得非常好。那时候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鹤岗等地都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也有一大批冠军级的老师傅。”宫照麟说,“当时哈尔滨市总工会经常组织比赛,轴承厂、东安厂、量具刃具厂等这些大厂都有很多练习中国式摔跤的工人,他们很热衷这项运动。那时候,咱们省参加全国比赛,成绩也很好。杨喜滨拿到过四运会的74公斤级亚军,这是黑龙江第一个全运会奖牌。六运会时,姜佰秋拿到了+100公斤级金牌,这是第一块全运会金牌。”
在那个中国式摔跤最火热的时期,在王为学、杨佩龙老师的指导下,黑龙江出现了一大批国跤好手。李忠山、杨喜滨、姜佰秋、王凤来、李铁增、任守滨、韩学忠、兰希波、宝力德等在省内国跤届都很有名望,很多人慕名而来拜师学艺,宫照麟就是其中之一。
1965年,宫照麟出生在哈尔滨,自幼习武,先后师从李文奎、杨佩龙学习摔跤和柔道,对中国式摔跤极为热衷,曾三次参加哈尔滨市中国式摔跤比赛,拿到过冠军。而立之年后,宫照麟转入裁判工作,1988年成为首位中国式摔跤省一级裁判员,编号001;2016年又取得中国式摔跤最高级别——国家级裁判员资质。同时,他也是柔道项目国家级、国际级裁判。
助力体育产业发展
宫照麟现任哈尔滨体育学院的教师,承担柔道和中国式摔跤的教学工作。在他五十年的运动生涯中,始终对中国式摔跤情有独钟,不忘初心。在本职工作之外,他还经常邀请中国式摔跤的老前辈来学校授课指导学生,多次参加中俄桑博等中外传统体育交流大会,促进中国式摔跤的国际间交流。
“企业的经营难题就是我们的科研课题。”宫照麟说,作为一名高校教研工作者,不仅要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还要研究体育赋能,把体育、文化、历史、旅游、经济等融合起来,助推体育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2021年,经过赴山西平遥古城和五台山的调研后,宫照麟结合地方特色和项目特点,将擂台搬上舞台。以《水浒传》经典桥段为蓝本,策划组织哈体院国跤学生和国跤爱好者在巴洛克大舞台上演了一台极具民族体育与历史文化特色的舞台剧《燕青打擂》,为建党百年献礼。剧目一经上演,便收到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
为了把赛事办出彩,宫兆麟深入调研、协调各方、统筹赛事、事无巨细。在比赛前一晚,已是疲惫不堪,几近失声。当比赛圆满结束时,宫照麟终于如释重负,准备着赛后总结会。
黑龙江大学有了国跤课
这次比赛,黑龙江大学派出庞浩宇、邓明媛、许洋和王欣一男三女参赛,最终收获一金三铜。
获得铜牌的王欣是一名大一的女生。王欣入学后,得知学校有中国式摔跤选修课就立即报名了。“看过《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后,就对摔跤非常感兴趣。练了一年,感觉这个项目不但能锻炼身体,还能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学点防身术,每次上课和同学们一起练习摔跤都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黑龙江大学是我省第一所开设中国式摔跤项目的综合性院校。2015年,黑龙江大学体育老师国梁在体育教学研究部杨颂主任的支持下,开设了中国式摔跤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开课伊始,就有近百人报名。“每次上课都有近三十名同学,场地都爆满了,大家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尤其是女孩子,现在选择这门课的女生比男生还多。”国梁说,经过七年的发展,一届又一届,累计已有两千余名学生学习了这门课,其中也涌现出一些优秀摔跤手。2017年,学校成立了中国式摔跤运动队。在他和金教练的指导下,同学们在2017年至2020年期间,在中国大学生中国式摔跤锦标赛、“双雄争跤赛”、中国式摔跤美国世界杯保定赛区中国式摔跤比赛中多次取得好成绩。在2019年辽宁辽阳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大学生中国式摔跤锦标赛中,他又带队取得了男子团体总分第八名的好成绩。
作为本次比赛的裁判员,国梁已于2021年取得了国家B级裁判员证书,除了在学校带学生训练,也参与一些赛事的裁判员工作。如今,国梁与中国式摔跤的结缘已整整十年。
“2012年,金老师在哈尔滨体育学院举办了一次满族‘莫勒真大会’摔跤比赛,就是在那次大会上,我与金老师相识,与中国式摔跤结下了不解之缘。”国梁说,“我本身就很喜欢各种体育运动,足球、滑冰、轮滑、滑雪等项目都很擅长。但是自从了解了中国式摔跤后,就对这项中国的传统体育运动特别痴迷,尤其是被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所吸引。像舞龙、舞狮、赛龙舟、中国式摔跤等都是咱们中国的特色传统体育,应该将它们继续发扬光大,希望以后能进入奥运会。我也希望我的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继续推广这些运动,推广给身边人,传给下一代。”
四十余载不忘初心
国梁口中的金老师就是金铭滨。
现年66岁的金铭滨是满族人,从1979年开始跟随赵鸿章练习中国式摔跤。“当时在哈尔滨,中国跤非常盛行。那个时候的年轻人都非常喜欢这个项目,厂子里、公园里、江边广场都能看到有人在练这个。黑龙江省在当时全国来讲,中国跤的水平也是很高的,尤其是有了王为学老先生的指导,可以说把哈尔滨的中国跤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金铭滨说,王为学称得上黑龙江省中国式摔跤泰斗级人物了,在七、八十年代,很多人都从王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些技法,金铭滨自己也受益匪浅。
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的盛行后,随着1992年中国式摔跤从全运会项目中被“拿”下来,中国式摔跤的热潮也渐渐冷却了下来。“练中国跤的人一下变少了,也没有什么队伍了。”金铭滨感慨地说。
为了能让中国跤在黑龙江一直延续下去,金铭滨始终在坚持着,并组织爱好者一块练习。2009年前后,满怀着对这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热爱之情,金铭滨开始收徒传艺。“招人、租场地、组织比赛,都是自费的。那时候主要是在轴承厂文化宫训练,中间也搬了好几个地方。”
2012年,金铭滨组织了一次满族“莫勒真大会”,正是在这次活动中,国梁成了金老师的徒弟。“当时,国梁看我们比赛,他就跃跃欲试想上台。虽说他没练过,但是他最后还摔赢了。我看他也非常喜欢,就让他跟我一起练了。”
2015年,金铭滨还在东北林业大学组织了黑龙江省中国式摔跤比赛,为更多爱好者提供了切磋交流的平台。
也正是在这一年,国梁在黑龙江大学开设了选修课,邀请金老师前去指导。每个星期,金老师会去三次,给大学生传传艺。“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虽然他们之前没学过,但是他们掌握技术很快。”金铭滨说,“大学生练中国跤,不仅能强身健体,也是一种德育教育。咱们练中国跤讲的是武德,‘点到为止’。摔的时候,彼此之间有个相互保护。再一个,中国跤的技法也非常丰富,几十种技法,讲究‘四两拨千斤’一个巧劲,很适合年轻学生练习。这么好的一项运动,希望各高校都能开展起来,到时候,组织一些高校间的交流赛就更好了。”
这次省运会赛事中,金老师始终在台下默默关注着比赛。赛前,还与黑龙江大学的参赛运动员“过两招”,指导一下技术要领。
从1979年开始接触到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无论中国式摔跤如何历经波折,金铭滨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跤的推广。“中国跤不能断了!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还要再干上十年。”金铭滨说。
苦苦探寻十一年
中国式摔跤在黑龙江得以延续至今,星火相传,离不开一代代龙江国跤人的执着与付出。如今,80后一代人承前启后,已经成为传承弘扬中国式摔跤的中坚力量,赵永滨便是其中之一,他对中国式摔跤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痴迷与执着 。
1984年出生的赵永滨,从小就喜欢武术,中学时练过吴氏太极拳、八卦掌等。20岁从部队转业后被分配到量具刃具厂工作。
“我在部队时,看过中国式摔跤,到了厂子里,又听到有关中国式摔跤的一些传说,传得神乎其神的,就特别感兴趣想学,可惜打听了半天,也没个结果。”从小对武术痴迷的赵永滨从此开始了探寻中国式摔跤的道路,在他心里一直想要证实一件事,中国传统武术到底行不行?中国式摔跤到底有没有那么神?
从2004年起,赵永滨通过各种方式四处打探有关中国式摔跤的消息,怎奈一直没有什么结果。直到2015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苦苦探寻十一年后,赵永滨通过QQ上的一条不起眼的信息,辗转联系上了金铭滨老师,从此走进了中国式摔跤的大门。
终于如愿找到了组织,赵永滨非常欣喜。他潜心练功学艺,以求解存于心中多年的疑惑。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组织裁判员培训班,赵永滨顺利通过考核,取得国家三级裁判员资质。通过深入学习,他对中国式摔跤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热爱这项运动了。
“中国式摔跤确实很实用,能一招制敌。它不仅仅是一项锻炼身体的好项目,更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体育,需要更多人去传承和发扬。”赵永滨说。
没能登场比赛 我很遗憾
苦练了几年,从未登场比过赛的赵永滨对比赛充满了渴望。血气方刚的他渴望站在赛场上一展身手、证明自我,哪怕只有那么几分钟。然而,2019年的全国锦标赛和2021年的全运会,赵永滨都遗憾错过。这也给他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随着年龄增长,比赛的机会要更多地让给年轻人。但是,如果有机会能参赛,我一定全力以赴去圆梦!”说这话时,赵永滨内心是矛盾的,一面是为了项目的整体发展,一面则是自己心中的夙愿,左右为难。在纠结完这个矛盾后,赵永滨继续安下心来做他的裁判员工作,因为这是他能够与梦想相距最近的距离。
“或许我真的没有机会参加比赛了,但是我希望我女儿能帮我实现梦想!”赵永滨当了爸爸后,把希望寄托在了女儿身上。望女成凤的他每次看《摔跤吧!爸爸》时,都禁不住落下男儿泪。
如今,女儿已经7岁,赵永滨会带女儿去摔跤馆,让孩子耳濡目染,培养她的兴趣。“中国式摔跤要发扬,需要一代一代人来传承,我希望我女儿能喜欢上这项民族传统体育,哪怕将来不能成为专业运动员,也能从中得到健康和快乐,磨炼意志品质。或者做一名裁判员,这也是一种传承。”
国跤要继承发扬
2014年南京青奥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运动员时表示,摔跤是奥林匹克运动最古老的项目之一,中国式摔跤也有很悠久的历史,还是我国很多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自信和文化自强成为时代强音,民族传统体育方兴未艾。在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关怀下,中国式摔跤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再次迎来春天,全国各项锦标赛、冠军赛及地方赛事如火如荼开展。在阔别了近三十年后,2021年中国式摔跤再次回到全运会大家庭。
在此背景下,黑龙江不甘人后,积极参赛,精心办赛;黑龙江国跤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几代国跤人同心同德,为民族传统体育复兴大业添砖加瓦,为中国式摔跤在龙江大地继续发扬和传承尽心竭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龙江国跤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