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登天心阁》《云门寺》《长沙城楼闻笛》被不少学者认为系胡小石先生所作,收入《胡小石研究》《胡小石书法选集》《胡小石论文集续编——愿夏庐诗词补钞》等系列著作中。对此,王立民先生多方论证此三首诗实为李瑞清所作。兹刊发全文,资学界研讨争鸣。
△李瑞清先生
李瑞清诗《登天心阁》及其他
在拙文《昔人何在 悲凉故国——李瑞清〈十一月十四日朱雀桥观月作一首〉考》中提到“同样,清道人诗稿《登天心阁》,被误以为胡小石先生1913年作,收入《胡小石研究》一书。①” 《登天心阁》诗文字稿被收入《胡小石论文集续编——愿夏庐诗词补钞》中②。被认为同是胡小石先生所作的诗《云门寺》《长沙城楼闻笛》,被收入《胡小石书法选集》③和《胡小石论文集续编——愿夏庐诗词补钞》④中。“天心阁”位于长沙市中心,“云门寺”在湘乡县,清代归长沙府管辖,故此三首诗皆为写长沙。此三首诗何来?吴白匋先生在《愿夏庐诗词补钞》《后 记》⑤中说:“以上诗词载于先师手书杂记三册中,发现于去年,其原委详见于《题跋初辑后记》,兹不重述。去其已见铸⑥以前所钞者四首,共得古近体诗五十首,小令词两阕,钞为一卷。盖皆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九年间,师二十五岁至三十一岁之作,格调高骞,风骨遒上,已卓然成家,尤其七绝诗神韵绵邈,欲凌驾渔洋⑦而过之矣。敬观手迹,一诗往往修改数遍而后誊清为定稿。有誊清三次而各异其词、未能定者,如《却忆》一首即是。亦有留空格而始终未填者,如《佳人》一首有两□,《长沙送李仲乾别》诗第六首有七□,虽非完篇,亦照原式钞录,以存其真。于此可见先师于诗致力之多、推敲之深,信如王荆公⑧所云‘成如容易却艰辛’矣。《辛巳岁首返谕州》以下诸诗与词一阕,则系近年钞得者,附录于后。一九八七年夏,门人吴征铸识。”吴白匋先生在此《后记》中说“以上诗词载于先师手书杂记三册中,发现于去年,其原委详见于《题跋初辑后记》,兹不重述。” 这里说的《题跋初辑后记》即《愿夏庐题跋初辑·后记》⑨。全文如下:先师胡小石先生考订金石文字,鉴别书画,为世推重,生平所作题跋甚多。然不自矜惜,原稿或仅留片纸,或录诸札记册上,甚至竟不留稿焉。一九六二年春,遽返道山,家人乃将书室中所有遣墨,悉纳入一大皮箧,交付南京大学遗著整理委员会保存。十年浩劫起,抢风大盛,散失殆尽,仅余空篋,至可痛心!去年忽于中文系资料室中,发现先师遣物一大捆,尘封甚厚,零乱不堪。何人何时弃置于此,无从究诘。铸奉系领导命作初步整理,断为出自篋中无疑。大部分为先师著作已发表者之底稿与授课时所发之油印参考资料,并有朋辈书札、诸生试卷、学校通知杂厕其间,而今日铸辈梦寐以求者,如《书法史》稿及其有关资料,仍无踪迹,显见当日有人择其可以剽窃者取之,视为无用者则弃之耳。幸捆中存旧账簿三册:首册蓝直格九行本,封面题金文《石父之艸》,杂钞诗稿函稿,据其内容,为1913年初至1914年4月,赴长沙在明德中学任教时作。二、三两册皆红直格十行本,封面一题行楷书《总理衙门》,一题金文《万宝全书》颇见风趣。内涵舍诗词函札稿外,有题跋稿三十余篇,洋洋八九千言,据诗题纪年有作“已未”者推之,盖皆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一九年间,在上海为李梅庵太夫子家庭教师时期所作也。诸篇虽修短不一,而考核严谨,论断精当,往往修改增删再三而后成,至足为学林模楷也。爰辑而出之,汇写一卷,私拟题《愿夏庐题趹初辑》,以待来日续有发现,再作增补焉。一九一九,距今已六十八年,屡经丧乱,古金贞石,或有原物已失,藉此著录而传者,弥足珍矣。一九八七年六月门人吴征铸识。两篇《后记》,一读即明。收入《胡小石论文集续编——愿夏庐诗词补钞》中的胡小石先生的诗,非胡小石先生自己审定,而是吴白匋先生见到“以上诗词载于先师手书杂记三册中。”而这“三册”各有题签,分别是《石父之艸》《总理衙门》《万宝全书》。《石父之艸》签,想应是胡小石先生的子辈为父题的标签,不知标年份否?想应是在胡小石去世之后,如胡小石先生在世,自己可题;关于《万宝全书》签册,《清道人年谱长编》作者肖鹏兄与我说:“《万宝全书》,胡小石曾署李瑞清的遗稿为《万宝全书》。见蒋国榜《清道人遗集后序》。”确是如此。进一步探讨者,可找此文一阅;《总理衙门》签册,应与李瑞清关系大些。但册签为封面,只有看到里面的东西才可分辨如何!仅靠《石父之艸》签,难确定是胡小石先生的诗。吴白匋先生也说明“有朋辈书札”在内。天心阁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始见于明末,清乾隆年间重修。1891年(清德宗光绪十七年)李瑞清与曾熙在此相识。⑩我们见到的《登天心阁》诗稿,其书法出自李瑞清之手。其诗用典精当准确,将典故化诗文于无形,使该诗厚重耐品。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如“广川潴洞庭,连峰带衡浦。”“苍梧化启舜,衡阳功奠禹。汉臣投荆沙,郢徒放泪渚。”而诗中所涉及湖南之地名及典故,应是对湖南了解至深者。曾熙乃衡阳人,李瑞清登天阁而思挚友,情景交融,而发感慨。再看《云门寺》《长沙城楼闻笛》诗,此两诗写在一张纸上的,注为1913年胡小石先生所作,是吴白匋先生“于先师手书杂记三册中”选出的。但右边《云门寺》诗,此时胡小时先生的字,大约应与略后跋《金石蕃锦集》相近。而左边的《长沙城楼闻笛》诗乃李瑞清在《云门寺》旧稿上写下的诗稿,想李瑞清在1913年不能抄胡小石的诗稿吧!再看近年出版之李瑞清手札,看官大可明鉴。△《云门寺》《长沙城楼闻笛》诗稿,刊于《胡小石书法选集》△曾繁滌编《李瑞清手札精粹》内页,2018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再看诗中内容,有“故乡情”“乡心”之句。《云门寺》诗中“纱窗今夜月,偏照故乡情。” 《长沙城楼闻笛》诗中“一夜乡心听不尽,苍梧烟树郁冥冥。”是谁的“故乡情”“乡心”?李瑞清先生之父李必昌在湖南为官多年,李瑞清曾常年随父生活在湖南。还发生过李瑞清在湖南以“武陵籍入试,中副榜第一”,但受到武陵学界“以冒籍相攻讦”的事情。由此可见,若以长沙为背景的诗中言“纱窗今夜月,偏照故乡情。”“一夜乡心听不尽,苍梧烟树郁冥冥”,唯李瑞清也!胡小石先生1913年虽在长沙明德中学任教,但在1913年的诗中不可能以此种语境、逻辑写长沙“故乡情” “乡心”,可见此两诗乃李瑞清先生所作。胡小石在李瑞清先生生病即在清道人身边,师逝世,其丧事由好友曾熙及门下弟子胡小石办理。有可能道人病时将手稿托于弟子保管。而胡小石先生自己1962年从有病至逝世时间也很短,未及详细安排在情理之中。吴白匋先生尽心尽力整理先师胡小石遗物,令人感佩。但1987年吴白匋先生已81岁高龄,且吴先生不以翰墨为重。由于手稿历经多次战乱和运动等诸多原因,能保存下来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师者诗稿误以为弟子所作,尤如游寿书法被误以为胡小石之笔被《中国书法》刊出,不也是一段文坛趣事吗!吴白匋先生“以存其真”为宗旨,后学为求真所言,先生定不能怪我。当下如能再见三册中其他手稿原件,定能一辨屯毛,或可能找回李瑞清先生其他散失的诗稿。或有朋友问,为什么不讲一下李瑞清、胡小石二位先生的书法风格,加以分辨……
注释:
① 《胡小石书法文献》第155页,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② 《胡小石论文集续编——愿夏庐诗词补钞》3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③ 《胡小石书法选集》第77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
④ 《胡小石论文集续编——愿夏庐诗词补钞》第3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⑤ 吴白匋《愿夏庐诗词补钞·后 记》,《胡小石论文集续编》第32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⑥ 吴白陶(1906—1992),中国现代剧作家、教育家、文学家、昆曲评论家。笔名陶甫,谱名征铸,字白匋,以字行,晚年自号无隐室主人。胡小石先生学生
⑦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
⑧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题张司业诗》:“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⑨ 《愿夏庐题跋初辑·后记》,《胡小石论文集续编》第30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⑩ 王中秀、曾迎三编著《曾熙年谱长编》第1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