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82岁的刘大娘(化名)原本过着平静的退休生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破了这份宁静。起初,刘大娘只是感觉右手有些轻微疼痛,并未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逐渐加剧,手指开始出现麻木、发凉的症状。意识到情况不妙的刘大娘,在家人的陪同下,紧急前往哈医大四院介入血管外科就诊。经过详细的检查和诊断,闫龑主任医师判断刘大娘患的是上肢动脉血栓,患者立即入院后,又出现了右足疼痛、麻木、发凉的症状,通过深入了解得知刘大娘既往有房颤及心衰病史。目前刘大娘病情较重,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肢体坏疽,甚至面临截肢的严重后果。
面对刘大娘的病情,闫龑主任医师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迅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考虑到刘大娘的身体状况,闫龑主任医师决定采用先进的介入治疗技术——AngioJet抽栓导管进行血栓清除。这种技术通过流体击碎并吸引血管内血栓,将其移出体外,同时还可以转换模式,在手术台上完成药物喷射溶栓和快速机械碎栓。不仅能有效清除血栓,恢复动脉通畅,还能大大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溶栓药物用量,降低出血并发症的风险。
在手术过程中,闫龑主任医师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沉稳的操作,成功地将刘大娘血管内的血栓清除。手术结束后,刘大娘的疼痛明显减轻,皮肤温度逐渐恢复正常,动脉搏动也清晰可触。看到这一变化,刘大娘和家属激动不已,对闫龑主任的高超医术赞不绝口。
据闫龑主任介绍:如果生活中腿部经常出现疼痛、肿胀、突发剧烈疼痛,走路一瘸一拐、走走停停,腿部皮肤破溃久治不愈等情况,就要警惕腿部血管是否 “梗” 住,需及时就医,切莫拖延。尤其是有心脏病病史的人,更要注意房颤导致血栓脱落引起动脉阻塞的风险。
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听说过血栓,但对于下肢动脉血栓却了解甚少。其实,它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严重时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 什么是下肢动脉血栓?
下肢动脉血栓是指在下肢动脉内形成的血栓,堵塞了动脉血管,导致下肢血液循环障碍。简单来说,就像道路上出现了“路障”,阻碍了血液的正常通行。下肢动脉负责将心脏泵出的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下肢,一旦血栓形成,下肢的组织和器官就无法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 为什么会得下肢动脉血栓?
(1)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会逐渐出现斑块,这些斑块就像血管里的“垃圾”,会使血管变得狭窄,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此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2)房颤: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患者的心脏跳动不规则。在房颤状态下,心脏内的血液流动缓慢,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这些血栓脱落,就会随着血流进入下肢动脉,导致栓塞。
(3)血管损伤:手术、外伤、骨折等都可能导致下肢动脉血管受损。血管受损后,内皮下的组织暴露,会激活血液中的凝血系统,促使血栓形成。
(4)其他因素:免疫系统疾病(如红斑狼疮、抗核抗体综合征等)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长时间卧床、久坐不动(如长途飞行、乘车)会使下肢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另外,吸烟、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也是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 什么人容易得下肢动脉血栓?
(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所以老年人更容易患下肢动脉血栓。
(2)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等患者,他们的血管条件较差,血液黏稠度高,容易形成血栓。
(3)长期卧床或久坐不动的人:例如骨折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办公室久坐族、长途旅行者等,下肢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
(4)吸烟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痉挛,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5)肥胖者:肥胖会导致体内脂肪代谢紊乱,血液黏稠度增加,同时肥胖者往往运动量较少,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下肢动脉血栓的发病几率。
· 下肢动脉血栓有危险吗?
下肢动脉血栓是一种较为危险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下肢严重缺血,出现疼痛、麻木、发凉、皮肤苍白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导致下肢组织坏死,甚至面临截肢的风险。
· 下肢动脉血栓有哪些症状?
(1)疼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早期可能表现为下肢轻微疼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加重,甚至难以忍受。疼痛通常在活动时加剧,休息后可能稍有缓解。
(2)麻木:由于下肢神经缺血,患者会感到下肢麻木,对触摸、针刺等感觉不敏感。
(3)发凉:下肢动脉血流减少,会导致下肢皮肤温度降低,患者会明显感觉到下肢发凉,尤其是脚部和脚趾。
(4)皮肤苍白:因为血液供应不足,下肢皮肤会变得苍白,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发绀(皮肤呈青紫色)。
(5)间歇性跛行:患者在行走一段距离后,会出现下肢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被迫停下来休息。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但继续行走后又会再次出现,这种现象称为间歇性跛行。
(6)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在下肢摸到动脉的搏动,如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等。当发生下肢动脉血栓时,这些动脉的搏动会减弱甚至消失。
· 下肢动脉血栓一定要手术吗?
不一定。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主要取决于血栓的部位、大小、形成时间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
(1)药物治疗:对于早期、症状较轻的患者,或者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和扩血管等。常用药物有肝素、华法林、尿激酶、阿司匹林、前列地尔等。药物治疗可以溶解血栓、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2)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血栓切除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支架植入术、动脉旁路移植术等。这些手术可以直接清除血栓,扩张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恢复下肢动脉的通畅。
· 手术后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一般护理: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患肢抬高,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动脉搏动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2)伤口护理:保持手术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3)药物治疗:术后患者需要继续服用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以防止血栓复发。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血倾向(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黑便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4)饮食调理:术后患者的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高油、高脂、高糖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限酒,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5)康复锻炼: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以逐渐进行康复锻炼,如踝泵运动、腿部肌肉收缩舒张运动等,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再次形成。随着病情的恢复,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行走。
· 如何预防下肢动脉血栓?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发展,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2)改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力量训练;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酒精对血管的损害;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3)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导致下肢血流缓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就起身活动一下,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如果需要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等,要注意定时活动下肢,多喝水,避免脱水。
(4)定期体检:特别是中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有血栓家族史的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包括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血管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专家简介
闫 䶮
哈医大四院介入血管外科 副主任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学博士 博士后
发表中文核心文章10篇,SCI三篇,省部级课题五项,参编两部人卫教材。参加过973项目“肺癌在体分子分型的新型纳米分子成像探针基础研究”及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突变EGFR高选择探针的分子成像:分子靶向治疗敏感性判定及治疗疗效监测”。
学术兼职: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介入分会委员会委员
黑龙江省慢病学会肿瘤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足学组委员
黑龙江省肿瘤微创治疗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业擅长:
·血管疾病方面: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血管支架、溶栓治疗、非血栓性缺血、控制出血(急慢性创伤、产后、炎症、静脉曲张等)、血管畸形以及动静脉瘘与血管瘤栓塞治疗、下腔静脉滤器、TIPSS、血管再建、各种血管造影诊断、静脉取血栓诊断等。
·肿瘤性疾病方面:肝癌、肺癌的灌注及栓塞,肾癌的介入治疗,妇科肿瘤的介入栓塞以及其他肿瘤的介入治疗。
·非血管疾病:各种经皮活检术、各种非血管性腔道的成形术(包括泌尿道、消化道、呼吸道、胆道等狭窄的扩张和支架)、实体瘤局部灭能术(经皮穿刺瘤内注药术、射频消融术)、引流术、造瘘术(胃、膀胱等)瘘栓塞术、输卵管粘堵和再通术、椎间盘突出介入治疗等。
·精于下肢动脉成型术
·精于肿瘤的介入治疗
·精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介入治疗
·精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精于前列腺动脉栓塞用于治疗前列腺增生,尤其高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