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医大四院心血管内科六病房在董玉梅主任的带领下,联合心律失常团队段宇主治医师及硕士研究生王克,在麻醉和护理团队的紧密协作下,成功完成了我院首台房颤脉冲消融手术。此次手术采用了全球首个上市的脉冲消融技术——FARAPULSE房颤脉冲消融导管系统,标志着医院在房颤治疗领域迈入了新的阶段。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目前我国约有1200万房颤患者。房颤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能诱发脑卒中、心力衰竭,甚至导致死亡。恢复并维持正常窦性心律是房颤治疗的主要目标。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和外科迷宫手术,这些方法的核心都是通过手术隔绝引起房颤的电信号。然而,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更新,房颤治疗已进入新的阶段。脉冲消融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介入治疗方式,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毫秒级别)精准打击目标心肌细胞,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高效的治疗选择。
73岁的李阿姨(化名)近一年来频繁出现心跳加速、心慌、气短等症状,体力明显下降,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近一个月,她的气短和呼吸困难症状逐渐加重。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房颤症状并改善心力衰竭,心内科六心律失常团队经过充分评估和讨论,决定采用新型的房颤脉冲消融技术进行治疗。
手术过程中,患者左房前后径仅为33mm,属于较难操作的小心房。凭借丰富的手术经验和FARAPULSE系统的易操作性,董玉梅主任团队成功完成了手术。术中,脉冲消融导管被精准放置于四支肺静脉口部和前庭部位,通过释放2.0kv的脉冲电场能量,有效消融了病变组织。脉冲能量每次释放过程仅2.5秒,每根肺静脉释放脉冲能量4次。令人惊喜的是,仅完成左上肺静脉消融时,房颤便转为正常心跳。术后标测显示,患者的四支肺静脉均完成了电隔离,最终,整体消融仅用时40分钟,较传统消融手术,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且无任何并发症的发生。
董玉梅主任介绍,脉冲消融技术利用高强度、时间短的脉冲电磁场,导致细胞膜上出现不可逆的电穿孔,从而引发细胞凋亡或坏死,同时保持细胞外基质不受破坏。与传统消融技术相比,脉冲消融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手术效率。它能够选择性地损伤心肌,避免对周围血管、神经及心脏组织的损伤,从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我国房颤防治局面严峻,房颤引发的心衰和脑卒中等并发症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需要人们重视这一疾病。随着技术手段更新换代,房颤的治疗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已经不是过去人们印象中成功率低的手术,可以通过手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和预后。
哈医大四院是全国首批采用脉冲消融技术的医院之一,哈医大四院心内科是国内最早开展房颤导管消融的中心之一,从最初的节段隔离,到三维消融,以及目前的脉冲消融,医院始终走在技术前沿。常规开展房颤“一站式”治疗、左心耳封堵术,尤其在房颤综合治疗、房颤的个体化治疗、房颤合并心衰的导管消融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哈医大四院房颤中心是中国房颤中心最早一批基地,同时也是国家卫健委CDQI房颤中心示范基地,国家卫健委心源性卒中防治中心,卫生部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失常培训基地。
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哈医大四院心血管内科在房颤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更多房颤患者将从中受益。
心内六心律失常团队简介
董玉梅
心内六病房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医学博士 博士后
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兼职: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委员
中国房颤中心第一届左心耳封堵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生部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培训导师
黑龙江省心血管内科(电生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秘书
黑龙江省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失常分会心力衰竭器械治疗工作委员会委员
业务专长:
1994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11年进入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马长生教授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在美国著名俄克拉荷马大学心律失常中心留学。具有28年心内科临床工作经验,从事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工作20余年,经验丰富,擅长各种复杂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室上速,室早,室速,房速,房扑的射频消融,各种永久起搏器的植入,包括双腔,三腔CRT及ICD的植入。
出诊信息:
每周一上午 心内六门诊
每周二、四上午 房颤门诊
段 宇
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
业务专长:
擅长冠脉介入及心律失常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