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心内一宋湘教授团队,在麻醉和护理团队的紧密协作下,成功开展房颤脉冲消融术。此次手术采用了全球首个上市的脉冲消融技术——FARAPULSE房颤脉冲消融导管系统,标志着脉冲消融在房颤治疗领域迈入了新的阶段。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目前我国约有2000万房颤患者。房颤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能诱发脑卒中、心力衰竭,甚至导致死亡。恢复并维持正常窦性心律是房颤治疗的主要目标。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和外科迷宫手术,这些方法的核心都是通过手术隔绝引起房颤的电信号。然而,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更新,房颤治疗已进入新的阶段。脉冲消融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介入治疗方式,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毫秒级别)精准打击目标心肌细胞,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高效的治疗选择。
73岁的张先生(化名)近一年来频繁出现心跳加速、心慌、气短等症状。近期气短和呼吸困难症状逐渐加重。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房颤症状并改善心力衰竭,心内一心律失常宋湘教授团队经过充分评估和讨论,决定采用新型的房颤脉冲消融技术进行治疗。
手术过程中,患者右侧肺静脉分为三支且较细,属于较难操作的肺静脉。凭借丰富的手术经验和FARAPULSE系统的易操作性,心律失常团队成功完成了手术。术中,脉冲消融导管被精准放置于五支肺静脉口部和前庭部位,通过释放2.0kv的脉冲电场能量,有效消融了病变组织,及时隔离率100%。最终,手术用时60分钟便顺利完成,导管左房停留时间仅用29分钟。
脉冲消融技术利用高强度、短时间的脉冲电场,导致细胞膜上出现不可逆的电穿孔,从而引发细胞凋亡或坏死,同时保持细胞外基质不受破坏。它能够选择性地损伤心肌,避免对周围血管、神经及心脏组织的损伤,从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与传统消融技术相比,脉冲消融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手术效率。
最后验证肺静脉均隔离且窦性心律下台。(见下图)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是全国首批采用该技术的医院之一。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脉冲消融在房颤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FARAPULSE脉冲消融具有以下优势:①具有组织选择性,不易损伤毗邻组织;②非热能的消融方式,安全性提升;③手术时间缩短,放电时间短,每次放电仅需2.5秒。相较其他消融方式,极大提升手术效率。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更好地让患者获益。
专家简介
宋湘
主任医师 教授
医学博士 博士后 博士研究生导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心内一主任
专业方向:
擅长心脏病的介入诊断与治疗,包括复杂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以及心律失常的介入诊断与治疗。尤其擅长高危、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以及钙化病变的旋磨术等,成功应用国际上前沿的全逆行技术、反向CART技术、微导管对吻技术、魔鬼鱼球囊(stingry)技术、ADR技术开通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起搏器、除颤器的安置术(包括无导线起搏术、左束支起搏、三腔起搏器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治疗重度心力衰竭);成功开展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二尖瓣钳夹术;省内率先开展房颤病人的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脑卒中,及房颤病人射频/脉冲消融术。各项手术治愈病人9000余例。
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8:00-11:30
病房电话:
0451-82576785